2023.12.01
vol 13 – 話馬戲- 舞台設計像是二廚,端出食材讓導演決定要如何炒出一盤好菜 鄭烜勛 X 李宗軒
一同聊聊馬戲作品的舞台設計——那個有時感到無比快樂,有時又痛苦煎熬的過程。

文|Gill Li

插畫|Hao-Yun

照片提供|鄭烜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與談人|

李宗軒(FOCA藝術總監,馬戲編導作品《悟空》、《奧列的奇幻旅程》)

鄭烜勛(舞台設計師,作品橫跨舞蹈、戲劇、馬戲,與FOCA合作包括《馬戲派對》、《嘛係人》、《苔痕》、《心中有魔鬼》、《奧列的奇幻旅程》、《潘朵拉的盒子》等)

 

舞台是觀眾對於馬戲表演的第一印象,也是創作前期的操盤手,很少被別人提起,卻是創作中至關重要的角色,像是一位默默雕刻的工匠,陪著演員與導演一起琢磨。有時也像是導演的軍師,將戲劇的精神實體化。本期特別邀請馬戲導演李宗軒及多次合作的舞台設計師鄭烜勛,一同聊聊馬戲作品的舞台設計——那個有時感到無比快樂,有時又痛苦煎熬的過程。

  

Q:請先跟我們分享,一個馬戲作品的誕生,舞台設計師與導演的工作有哪些階段?

 

宗軒:其實舞台設計與導演的配合並沒有固定的公式,但最一開始一定會先有主題、目標觀眾(TA)、預計使用的道具種類。馬戲比較特別,文本不像舞台劇的劇本,架構怎麼走都已經規劃好了,更多時候是朝著大方向不斷嘗試、堆疊,最後輪廓才慢慢成形。舞台設計也多是配合這樣的節奏,在過程中不斷的修改,像是跟著演員一起完成的。

 

跟烜勛有過幾次不同的合作,有時候我是導演,有時候是製作人,出發點不一樣。以導演來說,我會先拋出主題,設定好 TA(一般民眾或專業觀眾),以及作品會用到的馬戲項目,讓舞台設計去發展整個視覺可以呈現的樣子。

 

烜勛:最好的就是導演已經很有想法與畫面,我只要實現它就好,但是事情往往都不是那麼簡單(笑)。當代馬戲通常在文本階段,導演就很有想法了,我們將畫面想法大致討論完後,會製作初期的 Sample 讓演員去嘗試、發展,通常在 Sample 出來後我們更能看到舞台與演員之間的火花,能夠發展出更多的可行性,再慢慢去變化、調整。這段時間會滿長的,一直到最後送樣,才算全部定案。

Q:有可能初期想像的舞台,跟最終呈現完全不一樣嗎?

 

宗軒:很常發生!FOCA跟烜勛合作的《奧列的奇幻旅程》就是這樣,當初畫的設計圖跟最終呈現的完全不一樣。

 

烜勛:天阿,我甚至已經忘記《奧列的奇幻旅程》第一版長什麼樣子了,到宗軒手上可能有兩、三版,但在我這裡可能已經推翻十幾版。雖然最終視覺呈現跟我們當初想的不同,但是大方向主軸是固定的,這可能也是舞台設計最好玩也最痛苦的地方。它常常沒有標準答案,是一件非常有機且變動性很大的創作。

 

另一個印象很深刻的合作是《心中有魔鬼》,英國導演 Timothy Lenkiewicz 只給了我一個關鍵字「劇場幻覺」。他對於舞台完全沒有想像,希望我先端出想法給他,記得那時候還遇到農曆過年,我整個新年過得非常痛苦,困難到我甚至快忘記過程了。後來我用很多道布幕去切割舞台,創造空間的立體感,最後呈現的畫面我很滿意,尤其最後一幕,布幕把空間縮得很小很小,就像是每個人內心的擠壓,那個無人能觸及的小世界,加上燈光特效下去,演出的時候,我很感動。

 

我覺得我像是二廚,把食材端到導演面前,讓大廚去決定要怎麼炒出滋味。

 

Q:劇場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舞台上的元素,馬戲與其他類型(戲劇、舞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烜勛:傳統戲劇的舞台設計像馬拉松,是一段很長的戰役,從頭到尾我都必須要跟很緊,它更多的是細節的雕琢,例如說道具要往右挪5公分,觀賞性會更好;燈光打下來,舞台上道具的光影等等,各種很繁瑣的細節調整。馬戲比較像舞蹈,給出第一版的想法後要耐心地等待排練場發酵,它需要時間去雕琢,等到演員排練到一個階段後,舞台設計再次進場修正、排練、修正、排練,慢慢定型。

 

傳統戲劇跟馬戲舞台又滿不一樣的,傳統戲劇舞台的任務是要傳達劇本裡需要傳達的關鍵,但馬戲更像是創作作品的氛圍感,觀看馬戲時,視覺是很直接的,觀眾進到劇場,就要先感受到某種強大的氛圍,不像戲劇可以慢慢堆疊、透過劇情推進來鋪陳。馬戲的觀眾也相對偏一般觀眾而非專業觀眾,第一印象很關鍵。

宗軒:馬戲的本質是冒險的精神,表演會想要去挑戰原本的規則與狀態,以開啟新的可能。因此演員在排練場也會有想要嘗試的、或因此決定去做的更多創作。簡單來說,馬戲是在做沒有人做過的畫面,因此我們都認同,舞台設計不該侷限在一般人可以想到的畫面。

烜勛:對我來說,馬戲最困難的部分也是最實際的:馬戲本身不只有文本的傳達,更與演員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因此有某部分是舞台設計難以去挑戰的,像是大環需要留下多少迴轉空間;有扯鈴的環節,高空就要空下來等等。因此馬戲團通常會再給我一位專業同事,協助我解決這類型的問題。

宗軒:FOCA成長到現在,也常常得去思索舞台的可塑性,之後若要去巡演,它有沒有辦法去因應各種不同的場地調整。道具可以大,但至少要能拆解;可拆解之外,還要是足夠堅固、能保障演員安全的,這些都是舞台設計實際面上會遇到的困難。

 

烜勛:舉例來說,今年《嘛係人》去外亞維儂藝穗節巡演,表演場地就是非常迷你,我們就為了它再次微調成另一個版本的舞台,以符合表演需求。

 

Q:所以舞台設計是終身保固!?

 

烜勛:我們當然是希望案子結束就結束啦,但是往往⋯⋯你們懂的。

 

 

𝙁𝙊𝘾𝘼福爾摩沙馬戲團 × 鄭烜勛 《怪獸馬戲團》 —鄭烜勛 模型創作展

Q:新馬戲與當代馬戲在舞台設計上有什麼不同?

 

宗軒:新馬戲會著重在技藝上,以及與觀眾的互動。比如說定調在市民同樂的《馬戲派對》,裡面很多的表演就是新馬戲的類型。舞台設定為歡樂的場景,用馬戲表演去堆疊,因此舞台會盡量保持乾淨,讓觀眾的焦點在表演者身上。

 

烜勛:當代馬戲更像在創作一個觀眾沒有想過的幻境,通常會有敘事線,但又不像舞台劇明明白白地唸台詞給你聽,它有很多轉化、投射與寓意,這樣的舞台又更偏實驗性,可以挑戰未曾想過的創作。

 

問:請分享一個你們自己看過,印象最深刻的舞台設計?

 

宗軒:我自己是對法國表演藝術家 Phia Ménard 的《La Trilogie des Contes Immoraux (Pour Europe)》印象非常深刻,表演從一片空白開始,演員用紙箱慢慢搭了希臘神話的場景,接著舞台上開始淋水,最後紙會軟掉、垮掉。演員用表演製造出空間與畫面,卻又富含精神性,每次的表演都是重來、都有新生與毀滅,我很喜歡。

 

烜勛:近期印象最深刻是臺北兒童藝術節《突然颳來一陣風(Afternoon of a Foehn)》,也是 Phia Ménard 的 Non Nova 劇團帶來的作品。它在舞台四周放了好幾台電風扇,舞台上的主角是塑膠袋,隨著電風扇的風,每個都像是獨立角色般翩然起舞,演員在旁邊像是操偶師般指揮著,魔幻又超現實。

國外許多演出會讓我分辨不出到底是戲劇、馬戲、還是舞蹈,有時很像舞蹈,卻又超乎舞蹈動作;是馬戲,卻也有偶戲的成分,很難被框架與定義。然而真正會讓我眼睛一亮的,並非是特別豪華壯麗的舞台,多半是用了我們從沒思考過的邏輯,打開更多的想像空間,這也是表演藝術最有趣的地方。

 

Q:最後,請烜勛介紹在水交社文化園區的現地創作《怪奇馬戲團》(12/15-12/17)展覽?

 

烜勛:這個展覽延續我之前的展《小人物探險隊》,從平凡的日常物件去發展微型創作,我常常思考:「在這樣一個平凡無奇的場景裡,會不會正存在著一個世界?」於是以這個理念想了很多的可能性,再將展覽跟馬戲結合,找到五金行的恐龍,從怪奇馬戲團切入發想,讓偶與日常物件有互動,像是在一個微型的框框裡表演馬戲,也像是恐龍踩在彈珠上玩大球、與鐵桶一起表演平衡等等,現場也會準備放大鏡,讓大家感受微型世界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