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30
vol 007 六月號 – 主題企劃—孤島長出來的馬戲(下)
打開台北的地圖,社子島右側隔著基隆河與北投相望...

文字|Gill Li

圖片提供|福爾摩沙馬戲團

 

打開台北的地圖,社子島右側隔著基隆河與北投相望,細長的路徑連結大同區,是大城中遺世獨立的小島,過去被政府定調為「防洪計劃區」,展開長達40年限建,使島上時間如暫停般。儘管位在首都,卻有著民國八〇年代的民風況味。

 

FOCA十年前來到社子島其實是場意外,草創時沒有資源,想為劇團尋覓一個能安心排練的地點,團長智偉找到了台北近郊一座空屋,一開門正對河畔,雖然周邊不算太方便,但排練場有著足夠的腹地與挑高,租金剛好在負擔得起的邊緣,於是據點就這麼塵埃落定,一待就是十年。

1. 夜弄土地公 夜弄土地公是社子島每年最大型的宗教活動,居民抬轎從停車場出發(停車場有一格為土地公的位子,終年空著不出租),沿路放鞭炮,遊走於巷弄工廠中祈福,最後聚集於廟埕前。表演以玻璃纖維拉出陣頭線條,進行一場大型的宗教祭典,也是《消逝之島》的最後一幕。(左上圖) 2. 社子島李合興宅 社子島因屬於兩河交會的低窪帶,早年水患頻傳,李合興宅為罕見的二樓式三合院,有年水患時,全村的人都跑到李合興宅避難,救了一村的人。舞者以一片塑膠片堆疊翻轉,象徵限建的無奈下、瘋狂的違章建築;最後移動到古厝牆邊,三人疊羅漢至二樓呼應當年水患時李合興宅與社子島居民的關係。(左下圖)
3. 政客 踩著高蹺的政客拿著大聲公,說著重建的願景,是社子島每到選舉必會看見的光景。當然,居民是渴望改變的,但由外人的觀點主導的都市更新,是否符合當地居民的期待?抑或只是政客與土地開發的一盤大棋?

巷弄遊走 展開第一次親密接觸 

郊島奇妙的時空背景與環境成為FOCA馬戲文本中重要的養份,「我們在創團時就深刻明白,馬戲不能只有量化、技術性的堆疊,需要納入更多情感進來,只是當時還不知道社子島會影響我們這麼深。」導演李宗軒笑說。之後,他們不斷思考台灣馬戲是什麼?繼2016年《一瞬之光》使用十元商品店的道具融入馬戲,詮釋台灣人的日常風景;2019年開始的《消逝之島》則是透過小島街弄遊走,嘗試挖掘過往社區錯綜複雜生態的沉浸式表演,田調越深,越是驚喜於夾藏於隙縫中強大且幽微的生活細節,前後共進行了三部曲。

 

那是他們第一次與社子島的親密連結,身為藝術總監的李宗軒與菲律賓導演Leeroy New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反覆詰問:「除了眼見所及的破敗、荒涼,社子島還有什麼值得被表述?」宗軒親自參與當地的宗教祭典,訪談當地人對於拆遷改建的看法,在表演中也試圖用聲音、身體輔以可塑的玻璃纖維條,演繹居民的無奈困境。

 

土地會黏 馬戲也能講故事

社子島內的情緒是隱晦的,限建所造就令人歎為觀止的違建,林立的工廠與鴿舍終日噪音嗡轟,河岸旁潮濕厚重的空氣,然而在這城市孤島上,藏於其中的卻是緊密綿密的情感網絡。2020年《苔痕Moss》便是以此為靈感展開,開場從一棟廢棄建築意象開始,如同每日眼見所及,五位大男孩攀上、墜落,在虛實流轉的場景間奔跑翻滾,訴說著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曾遭遇的想望與失落。劇名的由來是有日李宗軒與編舞者田采薇散步於河堤,望著滿佈苔痕的石頭,明明是無根的植物卻只要循著一絲濕氣便能蔓生,就如FOCA當時在黑暗中獨自摸索台灣馬戲的孤獨,又像附近的居民,即使被遺忘仍充滿朝氣的日常。

 

還記得初到這裡時,居民探頭探腦地好奇於無名的馬戲團,不知不覺FOCA已成為社子島的一員,《消逝之島》演出時,居民就在一旁,他們是觀看者也是場域的主角。有些人看懂了,直說感動,他們發現原來藝術能夠傳達主張,渺小的生活竟也能成為表演的主章節;其他人不一定看懂,但默默地感受到FOCA在講他們的故事。

 

「年輕的時候覺得藝術是要表現美,到現在我認為藝術是種自省吧。」因緣際會來到社子島,伴著河岸美景一同走過好幾年,縱使逃不過即將拆遷的不安定,在近期展開了搬遷,李宗軒的身體依然記得空氣裡的濕黏,夜弄土地公的鞭炮,以及整日散在環境裡的工廠白噪音。

4. 鷹架廢墟 走進社子島,眼見所及皆是臨時建築,拔地而生的鐵皮工廠、搭設在路中間突兀的鴿舍,這是城市裡被遺忘的一角,也是連便利商店都沒有的小島。閒置過久的廢墟,在狹縫中看見綠植生命力,社子島的居民也有類似的特質,人口外流嚴重,迷茫等待一只政令,卻偶有捍衛自我的強悍。
Tags : Reading circus, FOCA, FOCASA, circus, circus arts festival, circus classroom
FB :
Related Articles
vol 010 三月號 -不分國界都爆篷—V-13巨型能量場
佇立在園區的正中心,紅白相間的V-13劇場是臺灣第一座馬戲篷,今年除了馬戲篷主體外,更添入了引帳增加劇場的氛圍與層次感,觀眾從拱形入口進到篷內,光線被收束成漆黑的小型廣場,得再次穿越過道才是劇場本身,隨著步伐,外頭的艷陽、喧囂漸漸沉澱,360度的環形劇場正式印入眼簾。馬戲篷是FOCA團長智偉在愛丁堡、亞維儂等藝術節演出時在心裡許下的夢,如今他不但將馬戲篷再現臺灣,也將國際級的表演帶了進來。   首次來臺的法國雙人組合Fills Monkey也是啟發智偉築夢的開端,相較過去傳統的馬戲表演,招式花俏視覺華麗,Fills Monkey靠著一套特製鼓組、兩對鼓棒就走向全世界,智偉因此理解到當代馬戲可以跨越國家、形式,依舊讓所有人共感。音感極佳的 Fills Monkey 先以俐落的爵士鼓節奏開場,接著生活道具如網球拍、打蛋器、馬桶刷都化為鼓棒,燈光與節奏巧妙搭配,呼應兩人幽默流暢的劇情編排,音樂與馬戲就此不受限制,進入全新的宇宙。來自柬埔寨的法爾劇團是截然不同的風格,擅長運用身體表現情緒的他們,將柬埔寨的國家故事,如戰爭、性別平權、貧富差距等議題放進故事,以馬戲結合舞台劇及高難度的特技技巧,搭配傳統音樂現場演出及畫師為劇情作畫點綴,讓小小的舞台富有高濃度的層次韻味。   本土馬戲團包含FOCA、創造焦點、紅鼻子馬戲團、天馬戲創作劇團也輪番上陣,有些結合音樂劇、有些專為兒童互動而生,有些在表演中蘊含社會思考,呈現福爾摩沙島上百花齊放的當代馬戲風貌。    文字|Gill Li、Stella Tsai 攝影|FOCASA馬戲藝術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