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1
vol 004 報馬仔 NEWS
經歷年初一波短暫的疫情,臺灣表演藝術活動在農曆年節後慢慢復甦...

隔離成為日常前,實體演出最後的煙花,與線上的適應性

經歷年初一波短暫的疫情,臺灣表演藝術活動在農曆年節後慢慢復甦,四月時已幾乎全面恢復正常。五月中疫情再度來襲,也讓臺灣經歷了2020年以來強度最高的防疫措施。所有公共聚會、藝文展演活動取消,場館關上大門。在三月初到五月中疫情的空檔期間,仍有許多演出,疫情來襲後,線上似乎成為主要的展演管道。

 

沙丁龐克劇團創團十五年來,首次入圍台新藝術獎決選的作品《白蛇?! —小丑們的終局之戰》,繼去年首演後,今年清明及兒童節假期於臺北上演四場,創下完售佳績,月底臺中場次也幾乎銷售完畢。在傳統京劇與西方小丑美學的碰撞下,截然不同的表演線條及能量在演員身上流動,從表演美學到服裝、舞台,東、西方元素彼此交融,包括洋人面孔的導演路克(Luc Ducros)和音樂設計卡蜜兒(Camille Trebuchet)以西方裝扮融入演出,讓原本形式就十分自由的小丑劇成為文化搏擊的擂台。

 

邁入第三年的艋舺國際舞蹈節,今年於四月十六到十八日在萬華地區七個不同地點上演超過四十場演出。繼去年大環表演者楊世豪發表《拆解馬戲表演者的身體語彙──其一:與編舞家》,今年與馬戲相關節目與活動更為多元。包括0471特技肢體劇場的《Hey Now》,由新組合孫正學、張書寰演出,以及高空特技藝術家胡嘉豪《與你相愛》,兩個作品都是繼去年衛武營馬戲平台後再度上演。週日下午的論壇「劇場與街頭,特技雜耍怎麼玩?」則由臺灣特技團團長王動員和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陳信達對談,探索不同空間的馬戲表演方法與特質。

 

而由陳信達導演、紅鼻子馬戲團製作的作品《王牌運動員》,於四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在中正紀念堂演藝廳演出。由李承漢、吳政澤、吳政穎、黃才芸、劉芮慈分別扮演五位專攻不同項目的運動選手,包括競技體操、舉重、游泳、韻律體操及網球,由劉孟諴扮演的教練進行團體及個別訓練。作品以肢體喜劇和小丑的表演風格,企圖將運動員的訓練過程、克服挑戰及感情生活轉化成輕鬆、逗趣的演出。《王牌運動員》和許多同期上演的作品一樣,在製作上都歷經疫情的影響,也似乎因為場地的限制,演出在視覺、空間感及表演上都較為平面,讓人期待未來發展出更為立體、層次更為豐富的作品向度。

原訂二月在台北小巨蛋連演十四場的《美國大馬戲團》,最後於五月七日到九日間三天內演出五場,是繼2017年太陽馬戲團《阿凡達前傳》後,來自國外最大規模的馬戲表演。表演者將近二十位,表演項目包括死亡巨輪、雙人皮條、特技倒立、單槓體操、晃管、高空鞦韆及彈簧床彈跳特技等,許多表演者都是太陽馬戲團的退役表演者,或是美國達人秀的節目嘉賓。《美國大馬戲團》由小丑風格的主持人串聯整場演出,其中也包含唯一一位來自臺灣的表演者宋佳政。擅長扯鈴的宋佳政表示這次演出既緊張又開心,雖然有提前透過影片進行排練與溝通,但因為巡演團隊需要進行隔離,彩排也十分緊湊,身為唯一的臺灣表演者感到很大的壓力。同時,宋佳政說明:過去都是受邀到國外參與這樣的演出,雖然疫情增加了演出的不確定性,但能夠在臺灣和頂尖表演者共同演出,仍然十分開心。

 

臺中的街頭藝術創作團隊狂夢藝術,在三月和五月分別演出了《二七部隊》、《重返沙龍臺中》,皆由黃子溢導演,繼去年《西區舊城》後,持續用身體梳理臺中不同地區的城市紋理與記憶,創作能量驚人。特別是《二七部隊》帶領觀眾長途穿越了臺中西區、中區到東區,步行路程超過一公里,以城市空間的遊戲和馬戲身體重新詮釋了白色恐怖的歷史。

 

隨著疫情急速惡化,五月十五日雙北升級三級警戒,四天後警戒範圍跨大到全國,所有實體的表演與活動皆取消或延期,部分活動轉為線上形式。例如狂夢藝術就進行微型線上藝術串流計畫「試驗場」,長達六小時的活動中包括音樂表演、工作坊和馬戲表演,一票到底,自由進出,測試數位工具使用和觀眾接受度。

 

而今年訂於六月十九日的「世界雜耍日」,星合有限公司也將歷年持續舉辦的活動轉為線上,近百位在臺灣和世界不同角落的馬戲人齊聚一堂,讓疫情封鎖在家的人們可以用雜耍相互交流、擁抱彼此,除了過去各種雜耍競賽項目,今年更增加了「傢俱平衡賽」,讓「居家」也成了雜耍的條件。除此之外,同樣由星合有限公司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策畫的馬戲棚計畫,也開放了部分講座課程,讓馬戲從業人員能夠在疫情期間一同參與,補充知識能量。文化部「藝FUN劇場──精采上線」計畫自七月份起,播出四十七個表演藝術團隊過去演出的錄影,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心中有魔鬼》也在七月三十一日、八月一日播出兩場。

 

圖說:《王牌運動員》以肢體喜劇和小丑的表演風格,企圖將運動員的訓練過程、克服挑戰及感情生活轉化成輕鬆、逗趣的演出。(紅鼻子馬戲團提供/攝影邱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