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vol 001 編輯室的話
《讀馬戲》首刊號出版了!

《讀馬戲》首刊號出版了!經過六月份試刊號的嘗試,我們決定調整刊物的規格與版面,希望可以增加閱讀性。同時,我們也增加了全臺52個鋪點處,從臺北、桃園、臺中、高雄、臺東到馬祖,從藝文中心、咖啡店、書店、鑄字廠到畫廊,都將可以免費索取《讀馬戲》季刊。

 

首刊號回到馬戲永恆的主題:身體。一個如此核心,怎麼談也談不完,談不盡的主題。本期專文邀請策展暨藝評人周伶芝,書寫馬戲身體的殊異性與想像性。【話馬戲】邀請到楊世豪和陳冠廷,對談他們對於身體訓練、技藝培養和觀演關係的反思。礙於版面有限,訪談內容又非常豐富,本次訪談將分成上下兩輯刊出,敬請期待在貳刊號中,繼續和他們一起優游於馬戲身體的思辨。

 

秋季是表演藝術的旺季,馬戲也不例外。本季即將上檔的節目和活動從北到南,從西到東,非常豐富。除了FOCA於九月、十月推出兩檔十週年製作,首次舉辦的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以及邁入第五屆的衛武營馬戲平台,都是令人期待的秋季節慶活動。邀請大家一起來看馬戲、讀馬戲、玩馬戲!

雜·智庫:馬戲的身體

在「馬戲」和「雜技」這兩個詞彙出現前,他們所指的表演內容早已存在許久,這些表演會用到的身體也是。這些身體的形象非常廣泛,基本上都是超越日常或是非人的身體狀態。

 

在最早期,非人的身體就是獸的身體。古羅馬競技場的人獸鬥,讓人和野獸互相殘殺,用充滿野性威脅的原始殘酷,將觀賞體驗推到一種精神上的極致。存在於各個文明的馴獸表演──黑熊跳舞、大象畫畫、獅子跳火圈,則是表現了人征服不可控的獸性的慾望。不論是鬥獸還是馴獸,都表現了文明發展過程中,人類對於無法全然理解的自然法則深深的著迷。這種著迷一路延續到大航海時代對於新大陸奇珍異獸的蒐藏與掠奪。

 

如果說二零一七年玲玲兄弟與巴努貝利馬戲團的結束營運,代表著傳統馬戲時代的一個句點,那麼今天如果還有任何對於自然那種難以掌握的著迷,可能就留在馬戲表演者身上了。不論是雜耍、走鋼索、翻滾倒立、吐火、軟骨功、空中飛人……馬戲表演者反而用人的身體,留下了不被文明接納的獸性與神秘性。也因此,馬戲的身體總是有一種超越性,超越日常也超越日常法則,例如永恆地抵抗地心引力。說來矛盾,這種超越性,可能是馬戲作為一種創作媒材時,最能夠讓我們證明人之所以為人,能夠透過身體表演肯定人類存在價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字|余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