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1
vol 13 十二月號 – 編輯室的話
時序來到2023年的尾聲,今年讀馬戲分別切入臺灣馬戲正在茁壯與努力的方向

 

時序來到2023年的尾聲,今年讀馬戲分別切入臺灣馬戲正在茁壯與努力的方向,從本土馬戲藝術節FOCASA的崛起,到親子馬戲、國際巡演的發展現況,回到本期拆解馬戲的舞台設計。身為哪裡都可以表演的馬戲,舞台是輔助奇觀的重要推手之一。本期邀請了兩位長年關注國內外馬戲創作的作者,分別從臺灣當代馬戲的發展與海外當代馬戲創作的觀察,分享如今歐美當代馬戲分別走出的路線與風格,以及臺灣馬戲創作者是如何取經學習,並借助在地特色長出屬於自己的模樣。話馬戲則邀請了剛完成現地創作的舞台設計師鄭烜勛與馬戲導演李宗軒,一起談談馬戲創作如何藉由導演、演員與設計師的共創,製造出舞台上的奇觀與夢境。

 

文|蔡瑞伶

雜·智庫:臺灣本土馬戲團的成立與團名之亂

1950年代,隨著沈常福馬戲團登台巡迴造成轟動,各地戲院開始播映外國馬戲電影,也迎來更多國際娛樂表演團隊,盛況空前到對外匯存底造成壓力。在「勵行節約、節省外匯」的政策下,政府禁止國外娛樂團體入境,卻意外促成了境內馬戲團的成立。

 

首先,隨政府遷台的海長青,在華僑資金支持下,帶領海家班於1963年成立「遠東大馬戲團」,更從海外購入動物表演者。曾來臺的日本東方馬戲團,則因為日籍團員回國,加上政策環境因素,而決定聘用臺灣木蘭花特技團搭配動物表演,在1965年成立「東方大馬戲團」。隔年春節,該團在臺北連演六天、每日六場,場地可容納三千人,累積破百萬票房,據說打破了過去所有馬戲團的紀錄,也可見當年馬戲在臺灣受歡迎的程度。

 

這時期的馬戲團多半因案子而成立,演出結束、合約到期,團就散了。然而投資、撤資所帶來的易名易主,多少造成團名的混亂。1970年代就反映了這樣的狀況,前述的遠東大馬戲團不但與日本木下馬戲團合作,投資者還有上海出生的郭鎮華。該團1969年結束經營多年後,郭鎮華與「王家班」的王福雄、建築商人湯哲吾,在1976年合資成立了第二個「東方大馬戲團」,這個合作維持了三年就分道揚鑣,形成遠東大馬戲團、東亞馬戲團和千秋馬戲團,三團鼎力的局面。

 

因此,在臺灣的馬戲團發展史上,曾經出現一個同名、但斷成兩個階段的「遠東大馬戲團」;以及兩個名稱一樣、但經營者完全不同的「東方大馬戲團」。至於這些傳統馬戲團如何沒落,又如何棄留了許多動物,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文|余岱融